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15 17:37:25 ★★★ |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共情”,它是一种与他人共处的特殊方式,我们应重新审视与评估它。我认为人们极少考虑这一要素,而它对理解人格动力、有效改变人格与行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使用自我的最微妙也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尽管研究者经常提及与叙述这一主题,但我发现这种存在方式在关系中并未充分展开。我首先介绍一下自己对共情的艰难探索。 我的探索 在我刚刚担任治疗师时,我发现仅对来访者全神贯注地倾听,就是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方式。因此,只要我拿不准该主动做什么,我就选择倾听。令人惊讶的是,这一被动的互动方式也会如此有用。
许多学者对共情这一次下过定义,我本人也曾提出过一些定义。20 多年前,我(Rogers,1959)试图提出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作为我提出的正式概念和理论的一部分。这个定义是这样的: 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状态。因此,这意味着你就像他感受的那样去感受他的痛苦或快乐,并像他觉察的那样去觉察其中的原因,但是永远认识到:“好像”我是痛苦或快乐的,等等。如果失去“好像”的特性,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认同。(Rogers,1957) 我不再把共情定义为一种状态,我认为它是一个过程。 与他人共情的方式涉及几个方面。这意味着进入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并且感到无拘无束;它包括对他人心中变化的感知意义时刻保持敏感,同时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恐惧、愤怒、脆弱、困惑等感受时刻保持敏感;它意味着暂时进入他人的生活,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评价;它涉及感受他人很少觉察的感受,但不要揭开他完全不曾觉察的感受——因为这太有胁迫性;这包括当你用淡定的新视角去审视他所害怕的事件时,你与他交流你对其世界的感受。这意味着需要经常与他人核实你对他的感受,并从回应中得到引导。你是他内心世界中一名自信的同伴。通过指出他人的体验可能具有的意义,你帮助他关注这一有效的参照物、更充分地体验这些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以这种方式与他人接触,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为了无偏见地进入他人的世界,你要抛开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你要抛开自己。想要做到这一点,治疗师必须具备如下特质:他极具安全感,以至于他知道自己不会迷失于他人有点陌生或奇怪的世界;如果他愿意,能自然回到自己的世界。 这一描述或许阐明了,共情是一种复杂的、苛刻的、强烈的却又微妙温和的存在方式。 定性地说,共情理解是一种主动过程,包括想要知道他人完整的、当前的和变化的意识,努力接收他的沟通信息和含义,并把他的言语和姿势转换成他所体验到的意义(至少与当下对他最重要的意识部分相匹配)。这是一种对他人外部交流“背后”所蕴含的意识的体验,但是不断意识到这一意识在他人身上产生并持续。 你只是聆听并反馈他人所说的事,一步步地,就像此刻你是体验它的当事人。你绝不能掺杂任何自己的事情或观点,绝不将那个人未表达的任何东西加给他......为了表明你的准确理解,用一两句话对那个人想要说明的个人意义进行澄清。这可以是用你自己的话,但对于敏感的重要事件,用那个人自己的话来表达。 理想的治疗师首先是共情的。当许多不同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描述自己对理想治疗师的定义(想成为怎样的治疗师)时,大家一致认为,在十二个变量中共情应该列在第一位。这一看法的基础是拉斯金(Raskin,1974)对至少八个不同治疗取向的83名执业治疗师的研究。 共情与自我探索、治疗进展相关。我们已知,治疗关系中的高度共情与治疗进展中的许多方面相关。这一氛围显然与来访者高度的自我探索也有关联。 在成功的案例中,来访者会感受到更多的共情。 共情是由治疗师自由提供的,而不是向治疗师索取的。 治疗师越有经验,越有可能具有共情特质。 共情是治疗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品质,治疗师提供的共情甚至要远多于来访者的好友。 一位治疗师的内部整合的越好,其共情水平也越高。 就共情程度来看,来访者可能是比治疗师更好的评判者。 聪明、诊断性洞察力和共情无关。 你可以从具有共情特质的人身上习得共情的存在方式。 治疗师或教师越能敏感地理解他人,他人就越可能发生建设性的学习和改变。看似简单的共情互动有许多深刻的影响。 首先,共情消除隔离感。至少接收者暂时发觉自己有与人类相连的部分。尽管这一关联并不清晰,但接收者会有如下体验:“我正在谈论一些隐秘的事,甚至我自己对这些事情也不清楚,发觉他们是陌生的,甚至是不寻常的感受;这是我既没有与他人沟通的感受,又没有与自己清晰沟通的感受。然而,另一个人理解了,甚至比我更清楚地理解它们。如果他知道我正在说什么,我的意思是,这样我不会太怪异、格格不入或与众不同。我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与他人接触,甚至保持关联。我不再是个孤立的人。” 共情理解的第二个影响是:接受者认为自己得到重视或关心,觉得治疗师接纳本来的自己。传递给接受者的信息是“这个人信任我,认为我值得交往。或许我是值得重视的,或许我该重视自己,或许我该关心自己”。 共情的第三个影响作用是客观性。最佳的共情表达方式是接纳与客观的同情。这种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如果你对他人形成了评判性的看法,你就无法准确地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所以,真正的共情没有任何评判或诊断。接受者或许会对此感到讶异,“如果我不加评判,或许我不如自己认为的那样糟糕或者异常,或许我无须苛责自己”。由此,他逐渐接纳自己。 个人感觉自己得到了理解,开始揭示一些自己从未交流过的东西,而且,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身以前未知的要素,诸如“我从来不知道我对父亲感到愤怒”或者“我从没意识到我害怕成功”。这些发现令人不安但感到兴奋。觉察自己的新面貌是改变自我概念的第一步。在得到理解的气氛下,个体会承认这一新要素,并把它同化到现在发生变化的自我概念中。我认为这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而行为改变是作为心理治疗的结果出现的。一旦自我概念发生改变,行为也会发生改变,与这一感知的全新自我相匹配。 当人们感到自己得到别人敏感而又准确的理解时,他们也会形成一系列自我成长或者治疗的态度。让我解释一下: (1)正如我们所见,共情氛围中非评判与接纳性的特质使人们对自己采取珍视而又关心的态度。 (2)获得理解者的倾听,使他可能带着对自身内心体验(以及自身隐约感受到的意义)的更多共情,从而更准确地倾听自己。 (3)他对自己的更多理解与珍视,为他打开了体验的新方面,这成为个体一部分更加准确性、基础性的自我概念。 现在,自我与体验更加一致。因此,就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而言,他们变得更加关心与接纳,更加共情与理解,更加真实与一致。而且,正如实验与研究显示的那样,这三个要素是有效的治疗师所应具备的态度。所以,他人给予的共情理解也能使一个人成为更有效的成长促进者、更有效的自我治疗师。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作者:存在人本… 文章来源:万生心语(wanshengxinyu)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