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10 16:15:28 ★★★ |
今天,我将和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如何把握住老板的痛点,在你的职场生涯中反客为主。 之前曾经就有读者给我留言,说自己每天奔波于职场,真的累觉不爱。然而,让他受累的原因并非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同时还要兼顾老板和领导的脸色。 为什么有些老板不喜欢员工解释?为什么老板总是喜欢固守己见?被现任的领导边缘化,该怎么办?有一个极品老板,怎么破?仅靠努力,就会让老板感动吗? 职场如战场。身在职场,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竞争。如何才能从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或许,很多时候产生决定作用的并非只是努力,而是你的思维方式,或是博弈的技巧。 回想曾经,刚刚走入职场的时候,何尝不是像上述的问题那样,努力工作,每天加班到很晚,认为只要这样做,领导就一定会器重自己。 可是,一定有不少人,勤勤恳恳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状况没有任何改变。 干的活越来越多,工资却没有长进,拿着一个人的钱,却干了两个人的活。愤愤不平、抱怨、指责老板不懂知人善用。 事实上,作为一名员工,为企业付出那么多,自然希望能获得老板的认同,得到应有的回报。但换到老板的角度,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有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坐在什么样的位置,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领导或者老板,都会被那些努力卖命的员工所感动,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单纯为这份感动买单,对不起,这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权衡和考虑。 这是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的老板是个特别爱画大饼的人,他经常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前人后都对你赞赏有加,时不时还会给你发个优秀员工奖状,可是,除了这些精神奖励以外,他不曾给你提过一毛钱的工资或奖金,你还会忠心耿耿地跟随他么? 不用问,一般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想用最少的成本博取最大的价值。 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们想要通过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他们看重的不是每个人努力的程度,而是一个人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 员工其实同样会期望通过最少的劳动力获取最多的收入,所以典型的打工思维就是追求性价比,如果一份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性价比,就会让人易心生抱怨,或者考虑跳槽。 所以,在职场上,所谓努力,是最没门槛的事情。只要想努力,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努力。问题是,如果自身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就算累到死,也得不到提升。 那么道理简单,又该怎样扭转局势,反客为主呢? 在谈到具体操作方法之前,先普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法则——囚徒效应。 我们在职场中经常容易走入一个盲区:即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习惯于从利己的角度出发,虽然我们都知道合作利大于弊,然而,在结果出现前,我们并不确定对方是否会采取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宁愿做出两败俱伤的抉择。 这好比在商业竞争中,有3家实力相当的公司竞标,任何两家合作都会大大提升中标的概率,但由于彼此都无法确切肯定对方与自己想法一致,往往会选择通过碾压利润与对方拼杀到底,最终损人不利己。 上述例子,就是囚徒效应的典型表现。为什么叫囚徒效应呢?其实,它是来自于19世50年代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实验。 话说,在上个世纪的欧洲,曾接连发生大型的纵火案。有一次,警察抓住了两个因仇视社会而纵火的犯罪嫌疑人,但是警方却没有充分的证据起诉他们。 于是,警方想了一个办法,将这两人隔离到不同的两个牢房,要求他们承认罪行,并给他们提供了三种选择: 如果二人同时承认纵火,每人将判3年有期徒刑; 如果一个抵赖,另一个坦白并愿意出庭作证,抵赖者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而坦白者无罪释放; 但如果两个人都抵赖,那么由于证据不足,每人都将只被判1年。 很显然,问题一出,至于是否招供,就变成了二人的两难选择。虽然这他们彼此都知道选择第三种方案对双方最有利,但是由于二人没有任何见面的沟通机会。于是,这场选择就成为此二人的博弈。 以上,就是“囚徒困境”这个理论的由来。囚徒悖论揭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面对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几乎每个人都会追逐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不得不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别人,从而企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避免自己的损失最大化。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源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交流和对话的公共空间无法形成,所有的故事都在背后演绎,最后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 职场上,有很多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存在。若想要获得主动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引导双方采取对彼此都有利的行为,并且,敢于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在任何因素的诱惑或者逆境下都秉持共同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掌握决策的主动权。 回到前面的那个话题,如何才能掌握老板的思维,达到彼此目标与利益的一致性呢?我们需要先区分老板与一般员工的思维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特性。 第一个区别:我们常常讲,员工往往关注的是行动,管理层关注的是结果,而老板关注的是回报率。 举例来说,比如接到一份计划,在员工眼里,他首先看到的是里面包含哪些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在管理层眼里,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计划包含了那些需要阶段性呈现的结果;可在老板的眼里,过程和结果都不重要,他考虑最多的是需要投入多少财力、人力和物力,能够在多长时间带来多少回报。 因此,面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锻炼自己的投入产出意识,而不是一味努力,沉溺于细枝末节中无法自拔。 再来看第二个区别:沟通层面,有很多人常常会觉得与老板无法沟通。事实上,这仍是因为彼此的关注点不同。 很多经营管理专家都讲过,永远不要让老板做问答题或选择题,因为老板真正想做的是判断题。什么意思呢? 比如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可是客户并不满意,这时候负责该项目的员工前来向老板汇报说:“客户不满意我们的方案,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个典型的问答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想?显然,如果所有事情都需要你来想,那要员工做什么? 再来看看什么是选择题。还是同样的场景,另一个员工过来跟老板说:“客户不满意我们的方案,我觉得下一步有两种选择,一是我们把方案推倒重做,可能会延误交期;另一种是继续和客户周旋,该选哪种方案?”同样,身为老板的你肯定依然头大。 那究竟什么是判断题呢?同样的场景再来一次,员工如此汇报:“老板,客户不满意我们的方案,我觉得下一步有两种选择,一是我们把方案推倒重做,可能会延误交期;另一种是我们继续和客户周旋。然而,以上两种方案我觉得都欠妥,如果我们想要拿下这个客户,我建议下次汇报您亲自坐镇,因为对方的领导还是非常认可你的专业性,我可以让同事们加加班优化一下方案,我们把时间定在下周三,你看可以么?” 到这里,你发现上述三种沟通方式的区别了吗?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更倾向于欣赏哪一种员工呢? 再来看第三个区别:我时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老板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天天变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普通的员工考虑的多半是自身和稳定,其本质是在规避风险。而老板呢,他们多半思考的是机会成本。毕竟,就算老板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规避掉了所有风险,公司还是要向前发展。老板之所以天天变,是因为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每天都面临着庞大的机会成本,不变,其实才是最大的风险。 好,总结一下。 职场当中,我们每天都身处在残酷的竞争当中,其中许许多多的压力我们不言自明。同样身处办公室中,看似智商能力相当,但凭什么他是老板,而我只能听命于他?其实,除了钱以外,最大的学问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此,想要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除了让自身掌握过硬的技能,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还要懂得换角度思考,掌握博弈技巧的要门。因为,在职场的道路中,有太多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倘若不能站在合作共赢的角度上,最终的结果将会是把自己拖垮。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作者:墨多先生 文章来源:十分心理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