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6 14:35:01 ★★★ |
《情感依附》书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母亲在喂养孩子的互动中呈现出的不同养育状态:
另一位母亲则把儿子抱在大腿上,没有抚摸过他一次,脸上一直毫无表情。只有汤匙和奶瓶碰触着小男孩的嘴唇,孩子的手在空中徒劳地抓来抓去。 还有另一个案例就像重复的噩梦一样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把女儿放在桌上的摇篮里,自己站在一手臂远的地方,拿着奶瓶放在孩子的嘴里。这位母亲环顾着房间,看上去无聊烦闷。一旦婴儿吐掉奶嘴,母亲就愤怒地把女儿的头猛拉回原来的位置。婴儿的头向前倒着,露出痛苦的表情,好像要哭的样子,却因为奶瓶在嘴里塞得太紧而哭不出来。 每个生养孩子的女人都不简单,过得也不容易。第一关,是让身体容纳一个生命的生长,忍受12级疼痛,接受新生命的到来。第二关,是几乎都会因为养育孩子,不得不在潜意识中重新体验自己作为婴儿时的情感。最难的是,如果一个母亲在婴儿时期,经历过创伤性的体验,这些被压抑在意识之外的情感经历,会从过去来到现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复病理性的养育方式。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和同事们都遇到过这样的女性。她们寻求心理帮助,显性的原因是,她们感到孤独、没有支持、亲密关系遇到困难、有情绪困扰,不知道苦闷的生活如何能出现转机。而寻求心理帮助的时机,是她们在成为母亲的头三年。 来访者选择在某个时候,进入心理咨询,是我们通常会深入探究的内容。我们发现,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在成为母亲的最初几年,痛苦感会上升到比较高的水平。除了新手妈妈要担任主要的照顾任务,夜以继日的繁重的养育责任以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危机是,她们无一例外的,曾经被隔离和压抑的被病理性养育的体验,都会被激活,像幽灵一样地漂浮在她们和孩子的关系中。 她们在还是婴儿的时期,被抛弃、被冷漠、被拒绝、被伤害。她们的母亲因为自身的人格水平或者糟糕的处境,无法给予婴儿需要的身体亲密、安抚、温柔的话语、凝视。这让婴儿痛苦和绝望。为了存活下来,婴儿必须很早就发展保护的方式,将痛苦的情感压抑下去。 如果这种防御可行,她们中大多数人,也许能勉力着生活、工作。但是,如果她们成为母亲,面对着她们的孩子,早期的创伤性体验会弥散开来,防御也会逐渐崩解,原本比较有序、比较稳定的心理世界,会像融化的冰河,让支撑着她们精神力量的结构,一块儿一块儿坠入冰河。 所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果面对一位女性来访者,即使她能畅所欲言生活中那些实际的麻烦事情,让我们不加思考就认同,喔,原来你的麻烦是这些啊,我们一定会再从表面的认同中抽离出来,思考是否有更隐秘的议题。 当我们有这个留意时,经常会找到相关的线索。比如很多女性刚做妈妈不久,面临由身份转变带来的丧失和焦虑,对母亲的认同或者反认同,以及最难以触及却又最重要的,婴儿时期经历过的创伤。 女人成为母亲非常不易。每个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养育孩子的女人,都可能会面对生命早期的艰难存在。有的女性也许只能无意识重复这些艰难,看上去是一位麻木、迟钝、毫无共情能力的母亲。
当她作为一个小生命被麻木、迟钝、毫无共情的对待时,她们无法言说,被如此对待时,她们有怎样的感受。她们在等待一个可以代表她们言说的人。如果这个人没有出现,她们几乎不可能听到作为婴儿的自己的需要,也就无法听到自己的孩子的需要。 有的女性可能能够感知到,在成为母亲,面对孩子时,有些内部的心理运作和情感的内容越来越难以驾驭。但她们不一定会联想到这与新身份引发的旧伤有关,而是归因与苦闷又无力的生活现状。 在孕育和养育孩子的阶段,女性都渴望被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呵护,渴望得到伴侣的支持,母亲和婆婆带有宽容的照顾。这些需求,太天经地义了。如果我们能理解,女性在生育孩子时,不可避免都会在情感上部分的退行到婴儿的状态,如果我们能理解,不仅如此,她们还需要战斗在现实的婴儿和内在的婴儿的最前线,重新面对内在婴儿遭遇的过去的痛苦,并且那些痛苦是无法言说的。 我们会不会对女性有更多关怀。 但真的让人遗憾,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非常缺乏对女性生育所需要的环境的维护。都说生养是女人的天性,造物主给女人子宫,就是赋予了女人生养孩子的责任。 天性有顺遂发展的,也有被破坏腐化的。在强调因为女人能生养,所以应该担负生养责任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能提供给女人的天性怎样的土壤。是优质的土壤,还是贫瘠的土壤。 我甚至认为,现在的女人生养所处的环境非常工业化。当一个女人在考量生养孩子时,如果有很多现实因素必须考虑,比如工作的机会、发展的限制、养育两个孩子的成本太高无力承担等等时,都意味着女性能感知到因为生养孩子带来的可能的危机。 “丧偶式育儿”高度浓缩了女性在生养上的体验——无奈的孤独。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大多数女性想一想就会难过的:即使今天女性地位提高了诸多,本质上还是被视为生育机器。
面对机器,人们不需要理解机器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困难。我们的女性其实很能扛,虽然不被看见和理解,还是能扛下来,成为新一代的独立抚养者。 而这个现象,正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被抛弃、被忽视、被拒绝的婴儿,与对应的麻木、迟钝、缺乏共情的母亲。 并不是每一个女性都有机会能探索心灵,借助于心理的帮助修复早期婴儿期的创伤。然而,社会和文化如果忽视女性在生养上对支持的情感需求,只会出现更多的病理性的养育,让我们的孩子沦为下一个病理性的养育者。 电影《找到你》中,需要被救赎的是孩子和母亲。 真正需要被救赎的却是社会和文化这个更大的容器。这个容器需要维修和翻新,能为女性的生养创造出适应的空间,就像一个有爱、友善、滋养的母亲,能够让每一位新母亲安身立命。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作者 | 付丽娟,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专业培训与个人体验10余年,关注女性内在发展。 |
作者:付丽娟 文章来源:曾奇峰工作室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