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9-11 16:24:27 ★★★ |
最近开学季,很多妈妈和孩子的大战又开始了。 一位读者妈妈跟我哭诉,她女儿丫丫每天的磨蹭问题,是她现在心中最大的痛。 每天早上,丫丫从起床就开始拖拖拉拉,吃饭更甚,妈妈说一句她就吃一口,妈妈不监督时,她要么发呆,要么玩指甲,仿佛等会要出门上学的不是自己。 一开始丫丫妈还秉持着尊重孩子的原则,强压怒火,尽量给孩子自由,但眼看上学时间要到了,丫丫还是不紧不慢的,丫丫妈就按捺不住了,一股被火烧的感觉折磨着她。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了,大吼了丫丫一顿,可是吼完,她很快又内疚起来,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了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磨蹭还是小事情,丫丫妈的状态倒是更让我担心。
忍而不发,让妈妈产生牺牲感
所以就算有了脾气,妈妈们也总是倾向于忍着。 但是很奇怪,脾气总是越忍越大,一开始可能还是丁点小事,忍到最后反而不可收拾了。 就像丫丫妈,忍到最后还是大发了一通脾气,孩子怕了,她自己也内疚不已。 事实上,忍而不发,常常让妈妈产生一种“牺牲感”。 这种牺牲暗含着“我都已经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必须要听话”的逻辑,也就是说这种牺牲背后,藏着期待。 所以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妈妈就会产生更大的愤怒。 愤怒在牺牲感中不断积累,就像摇晃的可乐,它摇晃得愈久,阀门也愈容易冲破,而当阀门打开,更大的愤怒也喷涌而出,淹没自己也淹没孩子。
chapter 02 忍而不发,只会给孩子造成混乱
一个人明明很生气,却要装作不生气,这可能吗? 除非她是专业演员,否则,一个正常人的喜与怒,大多都会形于色。 脸在发怒,口却不言,会让孩子迷惑不解:妈妈究竟怎么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就是那种“隐忍”的妈妈,她以为自己没有发脾气,但这种生气的状态却从她的每个毛孔里散发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屋内就弥漫着一种低气压,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 我朋友说:“小时候每次我妈黑脸的时候,我都害怕得不敢大声呼吸,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她了,有时候真的宁愿被妈妈直接骂一顿、凶一顿,都好过被这种不清不楚的窒息气氛笼罩。” 上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也有个类似情节:陈小春因为jasper玩喇叭的事情非常不高兴,但他不懂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全程黑脸,只一直催促jasper走快一点。 Jasper感觉很不解,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惹到了爸爸,他后来一路上一直在问爸爸:“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因为自己成长环境的原因,都不太擅长表达情绪。 而对一个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孩子而言,这种欲说还休的状态、欲理还乱的滋味,实在太费解,也太难受。 情绪扭曲的父母,很容易养出内在混乱的孩子。
chapter 03 忍着不发,忍出内伤
人的情绪必须充分流动起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脾气不会因为我们的忍耐,就消失不见,它会慢慢积累,而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一次爆发。 就如同埋地雷,埋得越深越久,伤害力就越大。 很多心理疾病,就是因为积压太久,需要寻找一个出口。 如果一味隐忍,不只是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身体。 前段时间很流行的一个词叫“癌症性格”,新媒体作家李月亮在她的一篇文章曾总结过癌症性格的特点: ☞一点小事就焦虑,什么小事就较真,但遇事喜欢憋在心里,表面上很少流露出负面情绪。 ☞他们习惯克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总是在生闷气。 ☞他们往往心理脆弱,经不住打击,又总觉得孤独、无助,活得很累。 这种人的肿瘤发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chapter 04 我们有权发怒,不必感到内疚和愧疚
无所顾忌的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其实,情绪本身就是个波动的曲线,有正面,也有负面,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情绪发展过程。 负面情绪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 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 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手顿足呢? 所以,当愤怒来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孩子面前呈现自然的情绪—— 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疲累,也会生气,也有伤心难过,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状态才会最真实、最自然。 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教养过程中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和负担,才能更轻松前行。
chapter 05 并不是所有的脾气都会伤人
发怒不等于怒吼、怒骂、歇斯底里……发怒也可以看上去很美。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沟通理论指出,人们在遇到情绪和人际冲突时,有几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一种是指责型,这类表达方式带有攻击性: “都是你不好,都是你不对,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 ☞第二种是讨好型,这类表达方式带有委曲求全性: “都是我不好,我错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应该那样的。” 指责型在表达感受时,总是忽略对方的感受; 讨好型在表达感受时,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 这两种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不良的,不利于解决问题和情绪疏通。 我们不赞成乱发脾气、指责型的人,也不赞成隐忍不发、讨好型的人。 发脾气的正确姿势是,要考虑到一致性表达,即表达自己的情绪,应该兼顾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感受和情境。 发脾气时,我们说的不应该是: 你怎么这么调皮不听话啊?(贴标签) 贴标签、翻旧账、侮辱……这些都是没有顾忌孩子感受的表现。 我们不要去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我们只需要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能达到好的发脾气效果。
表达感受的正确姿势
所谓“你-信息”,传达的主语是“你”—— “你必须”“你应该”,这种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 而“我-信息”,传达的是“我”的感受和想法—— 让孩子明白,他的存在,对爸爸妈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感受:“我觉得不快。”“我觉得烦躁。” 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没办法缓解情绪,我们也可以用更强烈的话来表示我们的恼怒: “我生气。” 有时,只要我们把我们的感受讲出来,便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光表示“情绪”,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得把发怒的缘由说出来,说出我们心中的反应: 因为你把鞋子、袜子丢了一地,搞得家里很乱(原因),让我很生气,气得要命(心中反应)。 因为你欺负弟弟(原因),所以我心里气得发狂(心中反应),简直到达沸点。我不准你伤害弟弟。 这种方法能使父母消除怒气,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以及父母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向孩子示范了,如何表现怒气的安全方式。 当我们平静下来时,也要记得重新和孩子联结。 让孩子明白,我虽然对你的行为生气,但是我的爱不会因为生气而减少。 而当我们不再害怕自己的怒气,能够坦然的正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能够坦诚地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一个准许自己发怒的母亲,才有可能准许儿子有同样的情绪; 一个认可自己悲伤情绪的父亲,才更可能坐下来细细聆听女儿的悲伤。 也唯有如此,我们和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健康。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作者:许大鱼 文章来源:武志红 (ID:wzhxlx)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