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遇到邻居小孩的爸爸,他看起来怒气冲冲的。 原来,他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最近总是犯错。
老师跟他说,放学时要求当天没写完作业的孩子要写完才能回家,但邻居的儿子几次都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放学后没写完作业就急匆匆地从学校冲了出来,可是父母问起他在学校的表现时,他都说一切都好。 在爸爸看来,孩子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和撒谎,他认为性质很严重,他气呼呼地表示必须要严厉地惩罚孩子。 第二天,那个小男孩来我家跟我儿子一起玩。 我轻轻地摸着他的脑袋语气柔声地问他:“你昨天被爸爸惩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阿姨保证,会听你把话说完,不会批评你的。” 小男孩眼圈红了,头低下去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一滴一滴地落在了衣服上。
他抽泣着说,爸爸脾气暴躁,经常冲他发火,屡次为一些小事没完没了地唠叨他。因为天气降温的原因他不想让接他放学的爸爸久等,所以作业没做完就回家了。他不敢讲实话是怕爸爸又会暴跳如雷。 最后,他满脸的无助:“阿姨,我不想当坏孩子。可是,我爸爸从来不听我的解释。”
做父母的,经常认为小孩子是没有自尊心的,从而随意地呵斥他们。甚至有时为了孩子犯的一点点小错,而唠叨不止。有没有想过不宜的批评,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破坏?
童年被父母打骂过,长大后会留下心理阴影吗? 答案可以肯定——会。 想起我小时候曾经挨过的一次打骂。 那年,我突发奇想在我家院子里挖坑种花,憧憬着把我家变成像花园一样美丽。正当我弯着腰挖土的时候,我爸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不由分说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在他的概念里,我挖土把院子弄得脏兮兮的尘土飞扬就是我不对。 爸爸打得实在太疼了,我忍不住顶了嘴。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爸爸认为我挑战了他的权威,顿时火冒三丈,他恶狠狠地指着我骂我是“废物”,并惩罚我一天不准吃饭。 爸爸打完我就出门了,小小的我蹲在墙角一口气哭了大半天,直至哭到上气不接下气,浑身发抖。 当时的我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爸爸打骂完我也从来没再提起过那件事情。但是从那以后我开始畏惧爸爸,逐渐地疏远他,盼望着赶快长大,早点离开那个家。 诸如此类的事情,从小到大经历了太多。 好多年过去了,童年的很多记忆都变得无比模糊,但唯有那些不问青红皂白被打骂的记忆,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 我可能这辈子都无法释怀,也无法原谅。 直到现在,我也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还是不太愿意联系爸爸,也不愿意回家,即便迫不得已偶尔联系的时候也只是报喜不报忧,不愿意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跟他交流。 这些成为了我童年的阴影,我做不到不恨,只能努力的不去想不去回忆,希望我以后做个温柔善良尊重孩子的妈妈,不要让我的孩子再承受这种痛苦了。 有人说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内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有的孩子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变强大了,最后把魔鬼打败了。也有的孩子终日与这个魔鬼做斗争,活在了痛苦中。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难免会犯错。 痴迷于玩游戏、出交通事故、忘带家门钥匙、打碎花瓶、控制不住情绪……诸如此类,我们无意中会犯很多错误,我们会希望周围的人能原谅我们,理解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不断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很正常的,犯错同时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孩子如果做了你不可接受的事情,如果没有了解清楚背后的动机就盲目地评判和惩罚,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无助的情绪,可能会说谎、自尊心受损、并对大人产生不信任,严重者还有可能影响他的人格,转而欺负他人来获得发泄,变的有暴力倾向。 孩子犯了错误,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而不是盲目的插手和直接批评。 首先,父母要平复情绪,冷静对待,给孩子开口讲话的机会,先听听孩子怎么说。比如,孩子在学校跟人打架了,有不少父母没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上来先批评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你先打了别人,别人才打你的……”,如果孩子上来就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就不愿意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讲述出来了。 其次,以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表达出来。 这样做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个被接纳的出口,把情绪释放出来。 再次,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孩子预见事件的后果,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帮助孩子面对犯错的后果,承担错误。 比如,“你认为把玻璃杯打碎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你认为以后怎么样做能避免打碎玻璃杯?”这样一步步让孩子明白错在了哪里,同时让孩子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对孩子整个处理过程给予肯定。用赏识和信任的目光看待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搜寻孩子的缺点。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过说: “当我们看到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了...…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只上。”
每个闯了祸的孩子,内心都是忐忑不安的。 他们会躲起来,或者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 为什么一定要逼他们去接受你所谓的事实。 而很多时候,只是行为上的偏差,并不是品格上的污点啊。 先别急着给孩子打标签下定义。
而父母能够做的,就是看到孩子们渴望被爱、被关注的需要,并且明确告诉孩子: 我爱你 你是可爱的 你值得被疼爱 这种爱是无条件地。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你的一个安慰或者抱抱。 每一次孩子犯错的时候,都是最好的教育机会。 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是给他一顿骂还是给他一堂充满爱的教育? 当一个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如果他的感受能够得到响应,他自然就不会转而羞辱他人。
当孩子感觉到被接纳以后,他也会接纳自己的父母,认可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犯错的时候,也许最需要爱的时候。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