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居家有个7岁的男孩子,会思考有责任心,有一次偶然碰到了他妈妈,我表达了我对孩子的欣赏。她妈妈很诧异:“你说的莫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吧?” 我和他妈妈面面相觑。在他妈妈眼里,他冲动、没礼貌、做事冲动,简直是个教不好的小恶魔。 正说话间,发现孩子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打到了其他孩子,他妈妈立马冲上去教训孩子:“你是怎么搞的?没看到有人在你旁边吗?你能不能小心一点?以后总是这样怎么办?” 领居家的男孩子瞬间炸了,大吼:“我又没看到,我又不是故意打他的!” “赶紧道歉!” “我不!我不是故意的!”孩子一边大吼,一边开始踢东西。 他妈妈显然除了威压,也没有办法,转头尴尬地和我说:“你刚夸的真的是我家的崽?” ··· ···
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糟糕? 在工作中,很多家长都跟我咨询过类似的情况,孩子难以管教、脾气不好、性格急躁、做事情没章法等等,自己每次讲道理对方还要和自己唱反调。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在解答邻居妈妈的问题之前,我先跟小男孩说:“妈妈批评你让你觉得很生气,还很委屈对吗?(他看了我一眼,点头,放松了一些)我相信你有好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
孩子沉默了一下,停止了踢东西,自己道歉去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总是会犯错,错误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对的。也正是在错误中,我们学会了思考、反省、承担责任等。这是每个人的权力,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它。 当家长急于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急于去给到孩子答案的时候,其实是强行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与权利,同时,也给到了孩子一种“不被信任”的无能感。孩子会产生“我是糟糕的、不好的、无能的,我总是做错,我自己没办法解决问题”的信念,久而久之,孩子会自暴自弃“反正我不会,我做不到,我不懂”。而信任和理解,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关系都是平衡的,当家长非得成为“过度履职”的那一方的时候,操碎了心,孩子自动就会成为“履职不足”的那一方,无能又讨嫌。 最后,一方精疲力尽抱怨不止,一方坐享其成却怒气冲冲。
我不想管,但是孩子做不好 有些家长和我说:“道理我也知道,要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可是他做不好啊!”。 这里有两个点:一是到底是孩子做不好,还是家长无法放手呢?答案显然是家长无法放弃对孩子的控制,以担心的名义操控着孩子。二是孩子能不能犯错?成人都会犯错,几岁的孩子犯错不是很正常吗? 其实,家长不接纳孩子犯错,其实也是不接纳自己犯错。孩子往往都被看做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觉得没有面子,因为那等同于自己犯错。这种无助、愤怒、着急等情绪夹杂在一起的情绪瞬间击垮了理智。
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生命体验的完善。正是一次跌倒让我们越发坚定自己的力量和方向。父母接纳自己犯错,这比跟孩子讲一百次“做错了没关系,不要着急”都要有效,同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五四青年节那天,也正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演讲中把“鸿鹄(hú)”读成了“鸿浩(hào)”。网友炸裂了,觉得小学生都会,北大校长却读错了。 校长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份致歉信,解释了因为文革,自己所受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但更重要的是,校长坦承了自己的错误,“并不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解,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能够坦承自己的错误,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智慧。校长用自己的行为给大家上了有意义的一堂人生课。 当父母能够接纳自己犯错的时候,就能接纳孩子犯错,就不会着急去想办法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或者指责孩子不够好。孩子才能获得探索人生完善自我的力量。 父母的心态和价值观,决定了孩子能够走多远。
接纳孩子犯错,会不会让孩子没规矩? 有个妈妈很疑惑地咨询我:“孩子犯错不批评,还去理解接纳他,他会不会没规矩啊?”这里面,其实有个对接纳犯错的误解。 接纳孩子犯错,不是说事情不需要处理,而是接纳已经做错的事实,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事情已经发生,一味纠结错误为于事无补。 而孩子天生就会察言观色,他们能从外界的反应中得知自己是不是犯错了。当孩子做错的时候,内心充斥着忐忑、害怕、担心、内疚、自责和后悔的负面情绪。孩子可能会被情绪控制,开始大哭大闹等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个时候讲道理毫无用处。只有经过外界的帮助和训练,孩子才能恢复理智找到解决办法。 帮助和引导的重要一环,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被批评了感觉很委屈,对吗?”“东西打坏了你很伤心是吗?”觉察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表达出来,而不是去批评指责孩子,这样孩子感觉到外界的接纳和安抚,才能渐渐平静下来,思考解决的办法。 当然,如果在接纳和引导孩子的时候,能够用上肢体语言,比如拥抱、抚摸等就更好了。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能表达你对孩子的接纳和爱。 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再去和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到底是道歉、赔偿还是制定约定都可以。要知道,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才能表现好。 所以,我们接纳孩子犯错,不是纵容孩子,也不是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管教,而是在传递我们对孩子的爱,同时也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犯错是孩子肩上的负担,还是脚下的垫脚石,是让孩子轻松前行,还是让孩子步履维艰,由做父母的你来决定。
原创/写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导师,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亲子关系咨询。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也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