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性障碍总论 诊断要点
本组障碍的特征是:发病早;多动与行为调节不良伴随注意不集中和无法长时间埋头做事;这些行为特征长期存在,在各种场合都存在。
普遍认为体质异常在本障碍的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但迄今仍缺乏对本障碍特殊病因的认识。近年来,人们提倡对这类综合征采用“注意缺陷障碍”这一诊断术语。此处不用这一术语是因为它隐含着有关某些心理过程的知识,而实际上现在还缺乏这种知识。它还暗示着将焦虑而过份专注的或“梦样”情感淡漠的儿童包容进来,而这些很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过,从行为的角度看,注意不集中显然构成了这类多动性综合征的核心症状。
多动性障碍总是在发育早期起病(通常为五岁以前)。其主要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倾向于经常变换活动内容,但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同时伴有、组织不好的、调节不良的和过度、的活动。这些问题通常持续到学龄期,甚至延续到成年期,但许多患儿的活动和注意力会逐渐好转。
本类障碍可伴发几种其他异常。多动儿童常常粗心大意并具有冲动性,易出事故,并因不动脑筋而违犯纪律(不是故意的)。他们与成年人的关系常常是不受管教与约束,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常常得不到其他孩子的欢迎进而变得孤单。常有认知损害,特殊的运动和语言发育延迟也不成比例地多见。
继发的并发症包括社交紊乱性行为和自我评价低下。这样,多动症和其他破坏性行为模式如“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就有了相当程度的重叠。不过现有的证据支持将以多动作为主要问题的一组障碍单独列出。
多动性障碍的男孩数倍于女孩。常伴发阅读障碍(和/或其他学校问题)。
诊断要点
主要特征是注意损害和多动:两个表现对于诊断都属必需,而且必须在一个以上场合(诸如居家、教室、诊所)中表现突出。
注意损害表现为一件事没做完注意就提前离开。患儿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好象是因为注意到另一件事而对正在干的事失去了兴趣(尽管实验室研究一般并不显示出异乎寻常的感觉或知觉的随境转移)。只有当这种注意保持的缺陷超出了患儿的年龄和智商的应有水平,才能做出诊断。
多动意味着过度的不安稳,尤其是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可以表现为来回跑跳,从该坐着的地方站起来,过于多嘴和喧闹或坐立不安、辗转反侧。评价的标准是,根据所处的场合,并与其他年龄和智商相当的儿童相比,活动比预期的显然过多。这种行为在秩序井然的场合表现最为突出,因为此时需要高度的行为自我约束。
伴发的其他表现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甚至并非必需,但对诊断有所助益。患有本障碍的儿童有以下特点: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在危险场合行事鲁莽,冲动性地违犯社会规范(表现为强行加入或打断他人的活动,抢先回答别人尚未说完的问题,或难以按顺序等候)。
学习障碍和动作笨拙非常多见。如果存在,应另外列出(在F80—F89项下);而不应作为多动之正式诊断的组成成份。
品行障碍的症状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将本障碍作为首要诊断,但它们的存在与否可作为本障碍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见下面)。
特征性行为问题应该早发(六岁以前),并且长期存在。但在学龄前,多动的辨认很困难,因为正常变异很宽:在学龄前儿童中只有对极端的病例才能下诊断。
在成年期仍可诊断多动障碍。其依据相同,但对注意和活动的评价应参照发育上适当的常模。当童年存在多动症,但现已消失并代之以另一种病态诸如社交紊乱性人格障碍或物质滥用,应对现有的而不是原有的病态编码。
鉴别诊断混合性障碍很常见。如存在某种弥漫性发育障碍,在诊断上需优先考虑。诊断的主要难题是与品行障碍鉴别:只要符合多动性障碍的标准,在诊断上就应优先于品行障碍考虑。但品行障碍中也常出现较轻微的多动和注意不集中。如同时存在多动和品行障碍的特征,且多动广泛而严重,则应诊为“多动性品行障碍”(F90.1)。
另一个难题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多动和注意不集中可作为焦虑或抑郁障碍的症状出现,但与多动性障碍时的特异性表现性质不同。作为激越性抑郁障碍典型症状的坐立不安不应成为多动性障碍的诊断依据。同样,常常作为严重焦虑症症状的坐立不安亦不构成多动性障碍的诊断依据。如果符合焦虑障碍(F40.-, F41.-, F43.一或 F93.一)的标准。在诊断上应先于多动性障碍考虑,除非既有焦虑伴发的坐立不安,还有并存多动性障碍的证据。同样,如果符合心境障碍(F30-F39)的标准,那就不能单单因为注意不集中和精神运动性激越而添加多动性障碍的诊断。只有当患儿具有与心境紊乱无关的症状,这些症状又能明确显示出独立的多动性障碍的存在时,方可使用双重诊断。
学龄期急性发生的多动行为更可能源于某种反应性障碍(心因性或器质性)、躁狂状态、精神分裂症或神经系统疾病(如风湿热)。 不含:焦虑障碍(F41.-或F93.0)
心境[情感]障碍(F30-F39)
弥漫性发育障碍(F84.-)
精神分裂症(F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