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4-26 17:13:19 ★★★ |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为人父母别老激动》,很多妈妈都说理是这么个理,可是臣妾办不到啊~ 是的,有的时候想不激动真的很难。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难道凉拌吗?是的,我们真的可以尝试凉拌一下。 嗯,让自己去体会一下,这种感觉是怎么样的。 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我们一定要激动?
我有个朋友的朋友,她在上一个《教你如何与孩子相处》的课,比如孩子尿裤子了应如何做,孩子跟人争玩具你应该如何做,孩子发脾气了你应如何处理等等,教得很细,包括说话的内容、语气、手势都有一套标准。 听上去很不错,我觉得如果我上了这个课,处理跟孩子相关的事就不用焦虑了,因为这一整套教程,我只要照本宣科就好了。 可又觉得哪里不对? 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就算是双胞胎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可教程却是教你一样的话术,你确定要用相同的话语去对着自己独特的孩子吗? 如果一切都要准确无误才可以,那这个世界也太紧张了,连说句话都要去抠字眼,你确定你不是在对着老板做报告?而是对着自己最亲的孩子说话? 还有,你能确定你讲的这些话是你内心的表述,你能确定是你在讲话,还是教你的人在讲话,你想象一下,有一个人在利用你的身体讲他想要说的话,就像被人附体了一样,有没有觉得毛骨悚然。 而孩子面对你却是崩溃的,这是我妈吗?外表是,说的话却离妈妈好远,那个奇怪的妈妈真的好假哦。 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能做到完美吗?如果我们真的做到完美,那这个世界又该是多么的枯燥无味,假花漂亮,可没有生气啊。 我们再仔细想想,除了虚假外,好像还有些什么,我觉得还有自恋在这里,我们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完美无缺,为了保持完美不被破坏,我们一定要激动。
苏芮的牵手里有句歌词是: “ 这首歌唱的就是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完全融合的关系,你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幸福着别人的幸福,两个人就是一体的,这种关系存在于热恋期的男女,也存在于母婴之间。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就是一体的,因为婴儿是需要有全能感的,这个时间母婴之间不需要界限感。 可孩子慢慢长大了,你就不能再悲伤着孩子的悲伤,幸福着孩子的幸福了。假如你悲伤着孩子的悲伤,幸福着孩子的幸福,那你去哪了呢?孩子又被你压迫得有多辛苦。 有句话这样说的:孩子先是抱着的,后来是牵着的,再后来是看着的。我们的孩子终有一天是要离开我们的,而我们这么担心他,是因为我们还想跟他没有边界,融合在一起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是我们的妈妈,而我们是孩子的孩子。我们作为孩子的孩子要离开妈妈,自然是要激动的。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无数个让自己激动的理由,可是我们也同样可以列举出无数个让自己不激动的理由,毕竟黑与白,长与宽,好与坏,我们总是可以在不同的两极找到很多理由。 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就好像困在自己的心牢里,总是在激动与不激动之间打转,就像我们在抛硬币,正面是激动,反面是不激动,好像只剩下非正即反两个选项似的。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跳过激动与不激动,我们拥有另一种选项? 就像黑与白之间有灰一样,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处在激动与不激动的中间区域。 如果我们选择了这个选项,会怎么样? 我们也许可以不用在激动与不激动中摇摆,我们也许可以跳出那个设定的范围,重新去接受一种新的感觉。 也许刚刚开始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很不舒服,就像百爪挠身,浑身不自在,可我们再慢慢地体会下去,到最后,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来这种感觉自己是可以承受的,虽然不舒服,但不是那么的坏。
就像子弹飞出来后,总是要飞一会的,那我们就让子弹多飞一会吧。 既然子弹还要再飞一会的,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在激动与不激动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比如不激动是0分,而激动是100分,我们选择60分的点,让自己呆在那个位置上。就像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够好的妈妈一样,我们不用做到极致的好,也不要做到极致的坏,我们做到足够好就行。让孩子受一些挫折,却又不会让他绝望,就像有个强大的手在后面保护着他 ,让他放心去探索这个世界,当他真正遇到危险,那双强大的手会把他抱离危险地带,不会让他无路可退。呆在这个位置上,我们是不是又觉得在激动与不激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选项。 当我们允许子弹再飞一会时,我们就好像可以在好多区域里去找各种各样的答案,好像这个时候,激动与不激动变得没那么的重要,因为他们仅仅只是那无数个答案中的两个选项而已,那种被限定的感觉会不会少了许多,身体好像也多了一些力气。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一起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作者:邱运娇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